选课要拼网络手速,名额瞬间被秒杀,到课率更无需老师担忧。本学期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开设的选修课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》最近在学生的朋友圈里“红”了。
思政部教师讲授专题内容
选修课堂座无虚席
众所周知,由于思政课政治性较强,理论概念抽象等原因,使教学话题思维弹性少,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。然而,“许多学生竟然主动联系开课教师,希望这门课能‘扩容’。”学生的强烈反响显然让思政部副主任李克钦有点意外。
如何让思政课受学生欢迎,一直是思政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。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,为了切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学术、进学科、进课程、进培训、进讲义等“五进”工作,思政部专门做了教学研讨,围绕如何改革授课形式、提高授课效果等问题展开。该选修课其中一位授课教师章娇娜认为,要提高思政课质量就必须在课程结构、教学方式方法、教材编写等的创新上下功夫,要琢磨学生的思想,变着花样满足学生的口味。
此次,思政部推出的选修课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》正是思政部众多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。课程采取“8+8”的模式,即由8名不同教师分别讲授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、“国际比较视域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”、“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”等8个专题。8个专题授课内容均是每位教师在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,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详实材料,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解读。这一做法打破了以往选修课一名老师一门课的做法,同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,用力集中,更加聚焦课程主要内容,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。“通过一门选修课就能认识8名老师,聆听到8场不同主题的讲座,这完全推翻了我对选修课的既有认识。这种改变带来了很多新鲜感,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,而且大大增强了我们对祖国发展的认知。”一名上过该门选修课的学生说。
针对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“五进”工作,思政部副主任李克钦表示,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任务,思政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切实发挥主渠道作用,下学期我们将提前开展调研,根据学生需求争取多开设关于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容的选修班。
(晓晨、毛榕斌/文 黄昊/图)